赣超风波过后,我们更该聊聊足球该有的模样
121 2025-07-13
有个孩子叫万项,了不得.
老足球人徐亮说了,这孩子要是满分是10分,他能给到9分.为什么?因为人家踢球用的是脑子,不光是两条腿在跑,那脑子也在跟着球转.
可一个聪明的孩子,能撑起一片天吗?
看看我们这几天,净是输球的消息.小的输,大的也输.7月7日,国家队在韩国,一个球没进,被人家灌了三个,记分牌上写着0-3.
第二天,也就是7月8日,在沈阳的和平杯上,轮到U16国少的小伙子们了.对手还是韩国的队伍,我们先进了一个,可最后还是3-4输了.
心里不是滋味啊!
这支U16国少队,很多人盯着看呢.因为里面有好些个从"董路足球小将”里出来的孩子,比如邝兆镭、谢晋他们,都算小有名气了.
大家伙儿的指望都在他们身上.
说到邝兆镭,徐亮的看法很直接:不管谁来当教练,这孩子都是主力边锋的料.他的本事,是明摆在那里的,藏不住的.
可光有几个尖子球员就够了吗?这就像一碗饭里有几粒好米,但整碗饭要想好吃,还得看锅和火候.
"我们总是想要马上就能看到结果的,等不了小树苗慢慢长,非要它一夜就成大树.”
问题出在哪里?
有人说,出在挑人上.我们选小球员,不先看他脑子灵不灵,脚下活儿细不细.先看什么?看他个子高不高,跑得快不快,是不是比别的孩子长得壮实.
这不就是找那些发育早的吗?
这种挑法,挑出来的孩子马上就能用,能出成绩.可再往后呢?等别的孩子也都长起来了,这点优势就没了,剩下的东西就不多了.
踢球的那点灵气和想法,是最宝贵的东西.可这东西在咱们的青训里,好像不太受待见.天天就是练,把人往死里练.
练出来的东西,不是自己想的,是教练要的.教练让传,就赶紧传,不许多想.就像工厂里做东西,每个零件都要一模一样,不能有自己的样子.
"踢球要用脑子”,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找人时看的却是腿脚快不快,个子高不高.
人家的足球是怎么踢的?
就说日本吧,他们认准了"传控”这条路,就一直走下去.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了.他们难道没输过球吗?输得也多啊.
但人家输了球,是回去琢磨怎么把这条路走得更好,而不是掉头去走别的路.教练可以换,球员可以换,但骨子里的东西不能换.
算算日子,中国职业足球也有31年了.可我们自己的风格是什么?好像谁也说不清楚.每次比赛一输,就乱成一锅粥.
不是说这个球员不行,就是说那个教练的战术有问题.然后就是换,换教练,换球员,好像换了人,问题就自己消失了.
这就像学生考试没考好,不想着是哪个知识点没学会,反而是想着要不要换一门课来学.这怎么能行呢?
徐亮还提了个具体的人,说他自己带过的黄子杰,完全有能力在这支U16国少队里打上主力的左后卫.
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是他看到了问题,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可是一个人的声音,太小了.
其实徐亮以前说话,也没这么多人听.他之前为球员的薪水说过话,说降太多了没法踢,还问大家"你知道运动员吃的苦吗?”.
那时候,骂他的人可不少.
可这次,当他说"中国足球太急功近利了”,很多人都觉得,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因为大家都被这种急切的心态,给折磨得太久了.
根子里的病,得从根子上治.
"根子里的病,却总想着靠换几片叶子来治好,这怎么可能呢?风一吹,还是会掉.”
我们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爬起来,然后换个姿势,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这个圈,好像一直没走出去.
那些在场上拼命奔跑的孩子们,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流的汗,受的累,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个遥远又模糊的梦吗?
还是为了完成一个个标准化的动作?
看看万项那样的孩子,再看看输掉的那两场球.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就涌上来了,堵在心口,像一块石头.
那么多爱踢球的孩子,他们脚下的路,到底通向哪里?没人知道,大家都在等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