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足球”引爆赛场内外 成今夏潍坊全民盛事
58 2025-07-25
犇犇锛
“输韩国三球?这年头谁还意外?”
这不是段子,这是7月23日晚上,东亚杯中国男足0:3不敌韩国后,最普遍的心态——不是愤怒,而是无奈。
比输球更让人难受的,是这种对失败“麻木”的情绪。那我们不妨认真问一句:中国足球,到底差在哪?
一、“三球惨败”背后:不是踢不过,是底子薄
这场0:3,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韩国队整体节奏快、战术执行稳、球员配合默契,而我们这边,前场传不三脚就丢,后场一压就慌。
如果这只是一场失误,那大家不会这么激动。问题是——同样的剧本,我们看了太多年了。
每次输球,话题就集中在两个地方:
• 青训没跟上,孩子基础差;
• 归化球员越来越像“外援”,不像国脚。
别急,我们一个个说。
二、中国青训:表面很热闹,底下全是沙子
过去10年,国家在“校园足球”上投入不少:上马项目、设立足球特色学校、搞各种比赛。但看数据就知道,这些热闹并没带来质变。
2023年,全国18岁以下的足球注册球员,不到5万人。而日本同年超过70万,差了一个零。
更关键的,是培养方式:
• 很多学校踢球是“课外活动”,不是训练;
• 青训俱乐部搞得像生意班,先交钱才能上场;
• 孩子们从小被教“赢球最重要”,结果就是一脚大脚解围算本事,没人教你怎么控球、配合、思考。
青训的意义,是让球员有“球商”,而不是一群会跑会踢但不会“读比赛”的人。
三、归化球员:靠别人,靠不来出头
再说归化。原本大家对归化球员抱有希望,毕竟有成功例子。
但现实是,很多归化球员上场后,不接地气也不接体系——像这次的塞尔吉尼奥,6场0进球0助攻,尴尬得连球迷都想“退货”。
归化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不能真正融入中国足球的系统。他们在俱乐部能发挥,是因为战术、环境都围着他们转;到国家队,语言不通、配合不熟,再强也是空有一身功夫。
而这背后,其实是中国足球**“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不自己种地,指望买菜过冬。
四、日本经验: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
我们来看日本。J联赛从1993年就确立了青训标准,每家俱乐部必须有梯队,而且必须和本地学校联动。
这意味着,**孩子从小学起就能在正规体系里成长——既能踢球,也不耽误学习。**如果不适合走职业路,升学打联赛也能继续踢。
日本的逻辑是:足球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马拉松。要有体系,要沉下心,要给球员“足够的空间长大”。
这套东西,在中国还远远没成型。我们常说“从娃娃抓起”,但娃娃在哪儿?谁抓?怎么抓?抓完能去哪儿?没有答案。
五、我们真的缺规划吗?其实不缺,就差动真格
其实国家层面不是没规划。《“十四五”足球发展规划》写得很明确:
• 推动体教融合,校园+俱乐部双轨并行;
• 注册青训球员目标定到150万;
• 建立市级青训中心,打造统一的青少年联赛系统。
听起来挺好,但问题是——这些好点子,落地了吗?
基层教练工资低得离谱、学校踢球场地不足、地方还把青训当“政绩任务”来对付。说到底,很多地方不是不懂,而是没人真当回事儿。
六、该改的不是战术,是整套思维方式
中国足球要走出泥潭,不是换教练、换阵型就行的。得从根上改变:
• 去掉功利思维,不再只看谁进球多、谁赢比赛多,而是看谁真正能踢出内容、踢出未来;
• 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别让他们一上场就背着“为国争光”的压力;
• 尊重专业,让踢球的人说了算,而不是让外行决定青训走向。
一句话:足球不是KPI,也不是面子工程,它是文化、是土壤、是时间积累。
我们不是不能赢,而是一直没想好怎么“走正道”
再看这场0:3,输给韩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每次都只痛几天、骂几句,然后继续走回老路。
真正的反思,不是看比分,而是看这背后“我们到底想把足球变成什么”——是当成一门买卖,还是当成一种文化去种植。
当有一天,中国足球能耐心教好每一个小孩,给他们一个踢球的未来,那时候,哪怕我们还输,也能输得有尊严,也能看见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