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足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多措并举推进联赛治理
98 2025-07-31
中国足球的现状,用“冰火两重天”形容并不为过:一方面,中超联赛曾因“金元时代”短暂吸引世界目光;另一方面,国家队战绩持续低迷,青训体系孱弱,职业化改革步履蹒跚。这种矛盾背后,是中国足球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难题。
要破局,需从根源上剖析问题,并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
一、现状:从“金元泡沫”到“裸泳时代”国家队的“至暗时刻”
世预赛屡战屡败、亚洲杯小组赛出局、归化政策效果未达预期……国家队成绩的滑坡暴露出人才断档、战术体系混乱等问题。国际足联排名长期徘徊在80名左右,与我国综合国力极不匹配。
联赛的虚假繁荣与后遗症
2010年代的中超“金元足球”曾带来奥斯卡、保利尼奥等巨星,但天价转会费和薪资透支了俱乐部财政。随着“限薪令”出台和房企资本退潮,多支球队陷入欠薪解散危机(如江苏苏宁、重庆两江竞技),联赛竞争力大幅下滑。
青训体系的“荒漠化”
据《中国足球青训调查报告》,我国注册青少年球员不足10万人,仅为日本的1/10。基层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校园足球与职业梯队衔接断裂,“体教融合”仍停留在口号阶段。
二、病因:体制、文化与社会因素交织急功近利的“政绩足球”思维
部分地方足协追求短期成绩,忽视长期规划。例如,全运会“以大打小”的年龄造假、青训“拔苗助长”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球员技术基础薄弱。
职业化改革的“半吊子工程”
中超名义上是职业联赛,但管理权仍高度集中于足协,俱乐部缺乏自主权。中性名政策虽方向正确,但配套的营收机制(如转播权分成、商业开发)未能跟上,进一步打击投资信心。
社会认知的偏差
足球人口基数小的背后,是家长对“踢球没前途”的担忧。相比之下,日韩将足球视为教育的一部分,社区俱乐部和校园联赛体系成熟,而我国多数学校仍以“安全风险”为由限制足球活动。
三、破局:需要“顶层设计+基层深耕”重构青训体系
扩大选材面:推动省级青训中心全覆盖,与校园足球联赛打通晋升通道。
提升教练水平:借鉴德国“教练员金字塔”培养计划,要求职业俱乐部青训教练必须持证上岗。
解决“出路”问题:完善大学足球奖学金制度,拓宽职业球员退役转型通道(如教练、解说、管理岗)。
联赛去行政化,建立健康商业模式
推动足协与职业联盟分权,明确联赛运营自主权。
开发本土IP(如中超电竞、衍生品),提升转播技术(如5G+VR观赛),吸引年轻观众。
文化重塑:让足球回归大众
鼓励企业、社区共建业余联赛,降低参与门槛。
媒体应减少“唯成绩论”炒作,多报道基层足球故事,改变社会认知。
结语:足球没有捷径,唯有尊重规律
中国足球的落后,本质是足球规律与行政化管理的冲突。日本用30年青训体系打磨出亚洲一流球队,卡塔尔依靠阿斯拜尔学院夺得亚洲杯——这些案例证明,唯有放弃急功近利,坚持长期主义,才能迎来质变。
改革阵痛难免,但若继续在“换帅”“归化”等表面功夫上打转,只会陷入恶性循环。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救世主”,而是一场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