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招!江苏校园足球这样高质量“传球”

北单实体店微信:LYZZ336688 2025-08-07 10:11

本报记者 程晓琳 林元沁

8月6日,苏州体育中心体育场,有着“苏小超”之称的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最高舞台——2025年“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冠亚军决赛,海安博文高级中学足球队和苏州吴县中学足球队上演巅峰对决。开赛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在距赛场不到两公里的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召开,来自全省教育界、体育界的专业人士及部分球员代表就江苏省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展开“头脑风暴”。记者直击赛场内外,感受扑面而来的热力。

“前场”攻势猛:两万余张球票秒空

“这火爆程度,和‘苏超’不相上下!看着少年们在球场上拼抢,我仿佛穿越回了自己热血澎湃的青春!”特意从上海带孩子赶来的观众赵先生,置身于两万余人的海洋中激动不已。今年,“省长杯”首次在男子U19组别引入主客场赛制,并首次对外公开售票,票价仅为9.9元,其引发的热潮远超预期——两万多张门票开售不久便被抢光。

“一票难求”的景象,是江苏校园足球魅力的见证。42年前,江苏4万多所中小学中,平均约600所中仅有1所恢复了足球项目。而今天,全省共建成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376所、足球特色学校2785所,数量规模居全国前列。连续举办28届的“省长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构建起省市县校全贯通、大中小学全覆盖的金字塔体系,累计吸引超100万人次青少年踏上绿茵场。当晚,随着比赛结束的哨声吹响,寇程、陆子皓、赵文锦等不少“苏超”队员参赛的苏州吴县中学队以5∶3的总比分战胜南通海安博文高级中学队。28018名球迷现场观赛的数字牌亮起,创下江苏校园足球单场观看人数历史。

“热烈的赛事氛围与创新高的观赛人数,正是江苏校园足球发展成效的有力体现。”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家宏说,目前江苏校园足球政策层级分明,省级规划统筹全局、地方政策因地制宜,例如无锡侧重职业俱乐部培育、苏州强化校园足球升学通道;在体教融合方面,全省各地推进实施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即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足球项目也按此布局稳步推进。同时,校园足球联赛也是打通青少年足球人才输送渠道的利器,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效衔接。

“中场”组织强:“让踢球的孩子更优秀”

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苏超”共有516名参赛球员,有275人来自教育系统,占比53.3%,其中在籍在读学生球员217名、教职工58名。江苏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特色鲜明,已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发展体系,探索出多样化的融合路径。

足球_江苏省校园足球联赛_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

“小足球、大教育”的理念已融入江苏不少学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中。研讨会上,如何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成为大家不约而同谈到的议题。

“‘让优秀的孩子踢球,让踢球的孩子更优秀’,是我们多年来摸索出的经验。”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杨立荣谈到,在南通,教体部门、各县(市、区)和学校三级联动,过去14年来持续举办“校超”,逐渐建立起一套选拔和培养机制,让有足球天赋的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和训练。“足球与学业从来都不是单选题。”杨立荣现场分享“成绩单”——2025年参加市、县级校园足球联赛的南通球员中,有53名球员高考录取“双一流”及以上大学。其中如东岔河小学走出的足球少年曹俊杰,虽未实现职业球员梦,却凭借足球锻造的坚韧品格,高分考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踢足球的孩子成绩差’,这种偏见像一道无形的墙,将无数少年挡在绿茵场之外。”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直指三大痛点: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博弈、升学通道的“断头路”、校园足球普及性的缺失。更令人忧心的是,教练员队伍的“量质双缺”——不少学校的足球教练仅能应付训练,让足球普及沦为空谈。南京浦口行知小学教练员高升看到的是更生动的答案:“踢球好的孩子,战术理解快,课堂上的接受能力也更强。”这种“强者心态”的养成,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珍贵。会上,来自吴县中学学生球员代表张煜业感慨,受伤后从主力位置跌落又重新回归的经历,教会他的不仅是足球技巧,更是“团队永远比个人强大”的道理。

“从2019年起,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与市体校合作,在市教育局、体育局支持下,面向苏州招收足球特长生。”苏州高新区教育工委原委员、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集团原党委书记、总校长严建春提到,吴县中学贯通足球特长生升学通道,解决球员流失问题,让初中球员得以成建制进入优质高中,正是这条通道结出的硕果。“我们把球员分散编入普通班级,让他们与同龄人共同学习成长。重大比赛期间,文化课教师随队出征,在赛场边支起临时书桌,训练间隙为球员批改作业、辅导功课,学业与训练无缝衔接。”严建春期待,苏州的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更加通畅,特别是在人才输送机制方面,能持续向苏州队及职业队输送本土化优秀球员,增强队伍社会基础,同时提升市民认同与支持。

“后场”协防勤:丰富实践形成特色发展模式

“多年来,江苏在校园足球的建设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然形成了一套具有江苏特色的发展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的校园足球何以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这场研讨会抛出一道“思考题”——江苏校园足球该如何高质量发展?

“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金泉表示,各地中小学校作为校园足球的根基,需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打破传统制度,主动畅通足球人才升学通道。同时,要构建全域协同的合力,师、生、家、校、社五大主体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为校园足球发展注入全方位、可持续的动力。“要将体育文化、足球文化融入千家万户,让孩子们快乐地踢球。”足球国际级裁判马宁认为,足球短期成绩靠球星效应,中期发展靠青训和联赛水平,而长期的繁荣要靠足球文化和体制建设。

会上,有业内人士提出,部分地区存在过分强调竞赛成绩的问题,为了在赛事中取得好成绩,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少数有潜力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足球运动在广大学生中的普及,违背了校园足球“以球育人”的初衷。对此,王家宏建议,校园足球比赛中,各级赛事功能应有错位。“校长杯”应着重于普及,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培养兴趣爱好;“县区长杯”和“市长杯”注重选拔优秀人才,为更高层次比赛输送人才;“省长杯”则要突出竞技水平,打造全省校园足球品牌赛事。“此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竞赛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比赛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进步情况以及对足球运动的热爱程度等。通过完善竞赛评价体系,实现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的协同发展,让校园足球的金字塔根基更加稳固、塔尖更加突出。”

下一篇: 足球少年酣战将燃!“华贸杯”少儿足球双城赛即将开哨
上一篇: 足球,架起中外青少年友谊之桥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