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落实全国足球工作会议部署 加快推进足球青训体系建设
132 2025-09-12
日前,十五运会男子足球首个竞体项目U16组决赛阶段比赛在梅州五华打响,来自全国各地的足球小将们,在“足球之乡”的绿茵场展开激烈角逐。首场比赛,东道主广东队火力全开,以4:1战胜四川队。
这边全国赛事激战正酣,那边群众足球的热情同样燃爆全城。“省超”预赛在梅州开幕,梅州强民队一路过关斩将闯入正赛,用一记首胜点燃家乡球迷的激情;五华“县超”争夺愈发激烈,作为全省首个由县级主办的“县超”赛事,全县224名运动员参赛,赛事进行至十月底。
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敢于拼、奋力冲的足球精神,不断激励梅州在振兴发展路上勇往直前。借着十五运会的东风,“足球之乡”的身姿让更多人看到,梅州也加大实施“体育+”战略,以“赛事+文旅”为引领,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休闲目的地。
9月4日,十五运会男子足球首个竞体项目U16组决赛阶段比赛在梅州打响。首场比赛,广东队4比1战胜四川队。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现代足球发源地的荣耀
“这边,传球过来!”“好球!”每天傍晚时分,梅州市大大小小的绿茵场上总是人声鼎沸,球员的呐喊声、观众的喝彩声交织营造出令人热血沸腾的氛围。
在这里,足球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运动,而是融入梅州人血脉里的日常。
据《广东省足球产业研究报告》,梅州以28.3%的足球人口比例高居广东之首,超出全省平均值10多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四个梅州人里,就可能有一个是足球爱好者。此外,梅州拥有足球场地1027块,平均每万人2.6块,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而梅州与足球的缘分可追溯至150多年前。
据行业考证和《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长布镇元坑创办中书院,并在中书院右边的山窝里开辟一块草坪足球场,在操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边得志负责教学生踢足球。这是中国首次将足球运动作为体育课程传授,将现代足球传入国内。梅州因此成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
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梅州五华·元坑遗址景区。
深厚的足球底蕴,孕育出足坛巨星。“世界五大球王”之一李惠堂,就来自梅州五华县。“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而这位“世界球王”,正是来自梅州五华。
李惠堂出生于香港,1912年,年仅6岁的他被父亲送回故乡五华县私塾读书,他热爱足球,读书之余,他以家门前的草坪作球场,苦练足球技艺,甚至以柚子当足球,利用狗洞作球洞练习射门。17岁时,他已技冠群雄,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驰骋球场25载,他举足破门射进1860个球,超过球王贝利一生之破门纪录。1976年,李惠堂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为中国登上世界足坛最高荣誉第一人。
李惠堂旧居。
传承不息的足球基因,让梅州足球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向国家培养输送了曾雪麟、蔡锦标、王惠良、池明华、谢育新、吴伟英、刘彬彬等300多名国家队教练和运动员,造就了“一县六国脚”“北有大连、南有梅县”等足坛传奇故事。2022年,梅州被确定为“十四五”时期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足球振兴步伐进一步加快。
多维激发足球振兴动力
今年1月1日起,《梅州市青少年足球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关于足球的地方性法规。
“青少年是未来,如果无法保障青少年对足球运动的需求,就无法保障‘足球之乡’未来的发展。”梅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杨远东介绍,《条例》从足球普及与青训的规划,到人才发展的路径设计,再到竞赛体系的构建,为梅州青少年足球发展指明方向。
足球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青少年足球则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奠基石。为给“足球之乡”注入永续动力,梅州以青训为抓手,在体教融合、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等方面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路径,托举少年的足球梦。
聚焦少年足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梅州通过立法推动足球改革发展,以立法保障足球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满足青少年多元化、多层次的足球运动需求。
聚焦足球人才培育的堵点,梅州积极布局特色学校,打通升学渠道,构建55所足球特色网点学校。同时实施“名校建名队”“名队进名校”项目,并优选7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开展青少年后备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一条龙”升学保障体系。
聚焦足球水平提升的关键,梅州着力构建赛事体系,通过举办全市青少年足球联赛、“市长杯”等校园足球赛事,实现“周周有球赛”,以赛代练、以赛促训,不断提升青少年球员的技术水平。
而梅州客家队冲超成功的喜讯,让这座城市的足球热情推向高潮。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县级中超球队的城市,梅州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足球赛事。中超赛场上球员们的拼搏身影,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
少年足球如今已成为梅州足球的代言之一。梅州现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7所和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183所,参与足球活动学生人数达25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40%以上,每年常态化开展校园足球赛事活动达5000余场次。
梅州足球小将们也不断走上大舞台。男足方面,梅州客家的郭冠楠、何梁锋等9人分别入选U14至U16的国家男足选拔队,魏祥鑫、赖健涛、温展霖更是助力U16国家队以3胜1平的不败战绩晋级U17亚洲杯正赛;女足领域,梅州市体校5人入选U14女足选拔队;罗燏入选U23女足国家集训队。
“体育+文旅”释放发展新活力
8月五华县超开赛以来热浪高于一浪。据组委会初步统计,前5轮小组赛每轮平均2.2万人现场观看,开展网络赛事直播96场次,线上总曝光量达310万人次。线下密集的人流还直接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的消费活力。
从激烈的中超联赛到接地气的“村超”“县超”“省超”,从 “一带一路”国际足球邀请赛到女足四国赛,近年来梅州的足球赛事接连不断,“足球之乡” 魅力持续释放。
五华县超赛事现场,双方球员在争夺球权。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城市成全赛事,赛事成就城市。如今,足球已融入梅州城市发展格局。今年3月,梅州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加快打造以兴宁市、五华县为核心的文体康养休闲区,推动“文旅+赛事”融合,加强职业足球赛事资源和旅游景区的组合营销,推出以中超球赛、非遗美食等为核心内容的两日游、三日游主题旅游精品线路,破解“二次消费”能力不强等问题,以“一场球”“一次赛”激活一座城。
手握“中超牌”的五华县,更是大张旗鼓发展“看球经济”。从2023赛季开始,五华县谋划开展“一场球激活一座城”系列活动,积极办节会、搞活动,让五华变得更“好吃”“好玩”“好逛”。如踢“福洞”挑战赛、全国征联、灯光秀、万人合唱、非遗展演、功夫足球、鱼生菩米宴等主题活动,赢得广大球迷的点赞和好评。
五华奥体中心广场。五华县委宣传部供图
“没想到来五华看中超赛事凭高铁票、球票就能免费搭车,真是太贴心了。”中超赛事期间,从广州前来看球的王先生表示,到五华看球不仅为了一睹杨超声、罗德里格的过人球技,更是为了吃一顿五华鱼生、酿豆腐、菩米宴,再品一品长乐烧酒的滋味。
通过积极探索“体育+旅游”,以赛事搭台,旅游唱戏,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五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五华县旅游接待游客42.41万人次,同比增长68.56%;旅游总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95.57%。
足球的发展也点燃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凭着敢闯敢拼的劲头,近年来,梅州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以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振兴发展。随着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纵深推进、“免费梅州”等创新举措落地见效,梅州呈现出蓬勃气象。2025年上半年,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增速全省第一。
编者按:体育是城市的脉搏。当一座城市充满运动的活力因子,那它便拥有强劲有力的“城市心跳”。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探寻广东21城体育性格”系列融媒报道,找准广东省21个地市的体育定位,深入挖掘相关故事,展现各个地市通过推进“体育+”加出发展新动能的新成效。